-
铁力双丰产业园秸秆制筷项目引领绿色产业新方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引资,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双丰产业园一次性秸秆筷子加工项目以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为核心,采用自动化生产工艺,为区域经济注入环保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资源禀赋 铁力市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农业区,年产秸秆超40万吨,周边四大国有林业局还可提供20万吨秸秆资源。传统焚烧处理方式曾导致环境污染,而该项目将秸秆转化为可降解餐具,既解决废弃物处置难题,又创造经济价值。经专业检测,秸秆粉末制成的筷子抗压强度达普通木材制品的1.2倍,自然降解周期缩短至90天内。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干法成型工艺,通过粉碎、灭菌、模压等12道工序实现全自动化生产,较传统模具压铸效率提升300%。生产线配备智能分拣系统,确保产品符合GB/T 24699-2009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存储库房采用恒温除湿设计,保障原料与成品质量稳定性。 三、市场前景与社会效益 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约800亿双,相当于消耗200万立方米木材。秸秆筷子原料成本仅为木筷的1/5,按项目规划产能计算,年均可替代5400立方米木材消耗。产品已通过SGS认证,出口日本、韩国等对环保餐具需求旺盛的市场。 四、政策支持与区位优势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项目所在地距哈伊高速入口仅8公里,铁路专线直达产业园。黑龙江省出台的《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对类似项目给予每吨秸秆50元的补贴。 五、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该项目形成"农户收集-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的闭环产业链,带动周边200户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未来规划建设秸秆收储中心,进一步降低原料运输成本,打造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铁力市在绿色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环保消费意识提升,秸秆制筷技术或将成为传统餐具行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百合精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百合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当地优质北药资源,规划建设现代化百合精深加工基地,开发药食同源系列产品,为区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一、资源禀赋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78%,独特的冷凉气候和腐殖土质孕育了刺五加、人参、百合等道地药材。其中野生百合群落分布面积超万亩,经专业机构检测,其秋水仙碱、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较平原地区高出20%以上。产业园周边已建成3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供应鲜百合超5000吨。 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项目规划建设8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置低温萃取、超微粉碎等4条智能化生产线。重点开发三大类产品:药用级百合干粉采用真空冻干技术,生物活性保留率达95%;食品级百合茶饮通过专利发酵工艺降低苦味成分;百合多糖胶囊已完成中试,免疫调节功能获省级科技立项支持。 三、市场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突破4000亿元,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年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铁力百合系列产品已通过有机认证,与6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原料供应关系。项目投产后可填补东北地区百合精深加工空白,年消耗原料量占区域总产量的40%。 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双丰产业园享受省级开发区税收优惠,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固定资产投资15%的补贴。配套建设了2000立方米冷链仓储中心,开通药品绿色物流通道。当地政府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百合品种改良,并与3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清晰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12个村屯发展订单农业。加工废料将用于生产菌类培养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来规划建设百合文化体验馆,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环评和用地审批,进入设备采购阶段。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
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优质大豆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双丰产业园启动腐竹生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重点工程,将通过新建现代化生产线,推动当地大豆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北临呼兰河、西接安邦河的水系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天然灌溉条件。区域内黑土层平均厚度达6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4%,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9万吨以上。省级经济开发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和10千伏双回路电网,为食品加工项目提供完善基础设施保障。 二、传统食品迎来现代化升级 腐竹作为源自中原的豆制品,经客家人迁徙传播形成独特工艺。现代食品科学检测显示,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5%,富含异黄酮和卵磷脂等活性物质。双丰产业园规划建设的4000平方米GMP标准车间,将采用自动化磨浆、揭皮、烘干设备,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两条生产线设计产能可达每日5吨,产品涵盖鲜腐竹、干燥腐竹等系列。 三、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价值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消耗大豆原料3000吨,直接带动周边200户农户订单种植。副产品豆渣可加工为动物饲料或有机肥,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市场调研表明,东北地区腐竹年消费量增速保持在15%以上,项目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将通过冷链物流辐射东北亚市场。 四、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铁力市对农产品加工项目实行土地出让金减免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项目可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开发区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食品生产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目前园区已建成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企业可拎包入驻。 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黑龙江省规模化腐竹生产空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未来还将开发腐竹即食食品、休闲零食等衍生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转化增值空间。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东北大豆酱产业集群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招商引资政策推动下,双丰产业园依托本地大豆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农家酱生产基地。该项目通过整合农业资源与食品加工技术,旨在延伸大豆产业链条,培育区域特色食品品牌,为健康食品市场提供优质供给。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双丰镇域内黑土层厚度达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5%,为大豆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23年铁力市大豆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9万吨以上,原料供应半径可控制在30公里范围内。当地灌溉水系发达,地下水储量丰富,符合食品加工用水标准。 二、传统工艺融合现代生产技术 项目采用阳光发酵这一东北传统酱酿技艺,结合恒温控制、无菌灌装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规划建设的1.5万平方米发酵车间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可精准调节酱醅发酵环境;4条自动化生产线包含清洗、蒸煮、制曲、发酵、灭菌等完整工序,关键环节实现机械化操作。存储仓库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储罐,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性。 三、健康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大豆酱作为发酵食品,其蛋白质消化吸收率可达85%以上,含有的异黄酮、卵磷脂等成分具有明确健康价值。随着居民膳食结构升级,2022年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其中发酵类产品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项目开发的低盐配方产品,符合当前食品减钠趋势,可满足特定消费群体需求。 四、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种植基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体系。上游与200余户种植合作社签订定向收购协议,中游加工环节可带动120个就业岗位,下游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辐射东北亚市场。配套建设的检测中心可完成微生物、重金属等28项指标检验,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五、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 铁力经济开发区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租赁优惠,对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万元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园区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蒸汽集中供应系统。当地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大豆附加值,预计可使本地原料就地转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通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出厂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为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奠定基础。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韩式米酒产业新基地
一、项目背景与区位优势 铁力市双丰镇位于黑龙江省优质水稻种植带,依托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灌溉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当地出产的绿色有机稻米为韩式米酒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铁力(省级)经济开发区双丰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计划引入现代化米酒加工项目,结合韩国传统酿造工艺与标准化生产体系,培育特色食品工业增长点。 二、产业基础与市场前景 双丰镇作为水稻主产区,年产量稳定且品质通过多项有机认证。韩式米酒作为低度发酵饮品,其6-7度的酒精含量符合健康消费趋势,全球米酒市场规模2021年已突破百亿元,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该项目通过建设三条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年产能900吨,填补东北地区规模化米酒生产的空白。 三、生产工艺与营养价值 采用糯米、粳米双原料混合发酵技术,通过控温糖化与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保留氨基酸和活性乳酸菌。检测数据显示,成品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短链肽,其消化吸收率达92%以上。韩国食品研究院2022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此类发酵饮品对肠道微生态调节具有显著作用。 四、基建规划与经济效益 项目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包含标准化发酵车间、恒温仓储区和检验实验室。引进的灌装生产线可实现每小时3000瓶的产能,预计带动当地就业80-100人。参照同类项目投资回报率,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税收贡献率约12%。 五、政策支持与发展愿景 铁力经济开发区为食品加工项目提供土地出让金减免和三年税收优惠。园区已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可满足发酵类企业的环保要求。未来将延伸开发米酒衍生产品,如果味发酵饮料、酒糟面膜等,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木质玩具产业新基地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的招商引资布局中,一个以木质玩具为核心的新建项目正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亮点。依托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与成熟的技术积累,该项目计划通过合资或独资形式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推动传统木材加工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铁力市双丰镇历史上曾为全国第二大木材集散地,区域内现存超过万名具备木材加工技术的从业人员。周边伊春市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木材供应链,为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双丰产业园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从原木采购到成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具备承接大型木质玩具项目的硬件条件。 二、产品特性与市场前景 木质玩具因其环保安全的特性,近年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该类产品采用天然木材加工,不含化学添加剂,符合国际玩具安全标准。在功能设计上,兼具智力开发与耐用性优势,尤其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全球木质玩具市场规模2021年已突破百亿元,国内需求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三、项目建设规划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包括350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车间和2000平方米恒温仓储设施。6条自动化生产线将采用数控雕刻、环保涂装等工艺,年产能预计达50万套。产品线覆盖拼图、积木、早教工具等八大类,目标市场定位国内中高端母婴渠道及跨境电商平台。 四、政策支持与投资价值 铁力市对入园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设备补贴政策,双丰产业园提供五年免租的厂房支持。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吸纳20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周边木材种植、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经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约4年,综合收益率高于同类型制造业项目平均水平。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 项目方计划建立FSC森林认证体系,确保原料来源合法可持续。生产环节将应用水性漆替代传统涂料,废水废气处理系统符合国家绿色工厂标准。未来可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STEAM教具,延伸产业链价值。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重塑双丰镇传统木材产业格局,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已完成七通一平,相关审批流程进入绿色通道,项目落地进度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人参精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依托当地优质北药资源,重点推进人参系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将通过新建标准化厂房与智能化生产线,构建集种植、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区域特色中药材产业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达78%,独特的寒温带气候与肥沃的黑土资源孕育了高品质道地药材。监测数据显示,区域内野生刺五加储量超过3000吨,人工种植面积较五年前增长近两倍,周边市县人参种植基地规模已达600公顷。这种生物多样性密集的生态环境,为人参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的积累创造了理想条件。 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项目规划建设符合GMP标准的洁净车间,引进低温冻干、超微粉碎等先进技术,重点开发人参饮片、发酵人参等系列产品。其中人参茶生产线将采用专利低温萃取工艺,最大限度保留活性成分。相关研究表明,精深加工后的人参制品附加值可达原料的5-8倍,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黑龙江省在人参终端产品制造领域的空白。 三、市场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全球人参产品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美元,我国大健康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铁力市前期调研显示,长三角地区对高端人参制品的年需求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双丰产业园项目通过建立可追溯质量体系,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黑龙江省近期出台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铁力列为重点产业集聚区,在土地供给、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检验检测中心与物流仓储设施,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 五、可持续发展构建产业生态 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200余户药农签订定向收购协议,预计可带动每户年增收3万元。在环保方面,将建设废水处理系统和余热回收装置,实现药材废渣100%资源化利用。这种绿色生产方式,已被纳入省级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库。 当前,铁力市正围绕人参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未来还将建设北药研究院中试基地,进一步延伸产品线至化妆品、保健食品等领域。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动小兴安岭地区中药材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025-09-09
-
伊春重点企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伊春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企业培育,推动区域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钢铁、矿产、电力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为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奠定基础。 一、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 钢铁行业成为拉动伊春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西钢集团等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超80%,带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省。有色金属采选、家具制造等特色产业同步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传统行业受市场环境影响仍面临转型压力,当地正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链升级。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伊春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一产提速、三产主导"特点,农林牧渔领域投资额同比翻番,生态旅游、康养服务等第三产业项目占比超六成。全市新开工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4个县区投资规模突破亿元,铁力市、伊春区等重点区域基建投资增幅显著。 三、消费升级特征日益凸显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首位,汽车、智能设备等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迅猛,线上消费带动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回升。县域消费差距逐步缩小,上甘岭区等区域通过特色农产品展销实现零售额跃升。 四、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近三成,私营企业贡献率超八成。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协同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产品出口稳步扩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正在培育。 当前伊春正聚焦产业结构短板,加速培育生物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增长点,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强化园区载体功能,确保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药酒项目打造北药精深加工新高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双丰镇丰富的北药资源,正积极推进药酒生产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拟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在铁力经济开发区双丰产业园建设现代化药酒生产基地,将当地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特色健康产业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森林覆盖率超过70%,独特的冷凉气候和肥沃土壤孕育了刺五加、人参、灵芝等300余种野生中药材。2021年林业资源普查显示,周边林区药用植物储量达万吨级,其中五味子年自然生长量超800吨,为药酒原料提供了稳定供给保障。 二、产业基础扎实可靠 铁丰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配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和蒸汽供应设施。2023年园区新增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5家,检验检测中心可完成酒类产品全项指标检测。邻近的哈伊高铁铁力站将于2026年通车,冷链物流专线可覆盖东北主要城市群。 三、产品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规划生产的六类药酒中,人参酒采用低温冷萃技术保留皂苷活性成分,鹿茸酒通过专利酶解工艺提高氨基酸含量。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功能性酒类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其中东北地区年消费增速保持在15%以上。 四、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黑龙江省出台的《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铁力列为北药精深加工重点区域,对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万元的项目给予12%的补贴。铁力市设立2000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对取得"健"字号批文的企业额外奖励50万元。 五、可持续发展路径清晰 项目采用"基地+农户"模式,已与周边6个林场签订10年药材保供协议。生产废渣将用于生物有机肥生产,蒸馏工序余热回收系统可降低30%能耗。达产后预计带动200人就业,促进当地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评公示,土地平整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相关配套的原料预处理中心和质量追溯体系将于2024年底前建成投用。
2025-09-09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健康豆奶粉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通过招商引资推动豆奶粉产业升级,依托当地优质大豆资源规划新建专业化生产线。该项目将融合健康食品研发与现代农业加工,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呼兰河与安邦河流域冲积平原,黑土层厚度达6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4%,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黄金大豆种植带。2023年铁力市大豆种植面积扩增至85万亩,年产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突破9万吨,蛋白质含量稳定在38%至42%区间,为豆奶粉加工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产业园距哈伊高速入口12公里,冷链物流可覆盖东北主要城市群。 二、健康需求驱动市场扩容 国际营养学领域研究显示,大豆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已获多国卫生部门认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15克至25克大豆及其制品,而目前人均日摄入量不足7克。豆奶粉作为便携式植物蛋白补充剂,在老年营养食品和运动膳食补充剂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 三、智能化生产线提升附加值 项目规划采用瑞士布勒集团最新喷雾干燥技术,通过低温脱腥工艺保留大豆异黄酮活性成分。生产线配备德国GEA全自动包装系统,可实现奶粉粒径控制在80至100微米区间,溶解速率提升40%。配套建设的恒温仓储系统能确保产品维生素B族含量在18个月保质期内衰减不超过15%。 四、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3家大豆油料加工厂形成产业联动,豆渣副产品可供给当地畜牧养殖企业。经测算,每加工1吨大豆可产生约160元附加产值,较传统初加工增值5倍。铁力市已设立农产品深加工专项扶持资金,对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15%的补贴。 五、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 园区采用循环经济设计,生产废水经膜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灌溉,热风炉废气余热回收系统可降低30%能耗。项目方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大豆品种试验田,已筛选出7种适合高蛋白豆粉加工的专用品种,种植户每亩可增收200元。 目前,产业园基础设施已达到七通一平标准,特种设备安装许可等前置审批已完成公示。相关配套的检验检测中心正在引进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未来可承接周边200公里范围内食品企业的委托检测业务。
2025-09-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