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野生蓝莓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依托小兴安岭优质野生蓝莓资源,正积极推进即食蓝莓果干生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将通过新建标准化厂房和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林区特色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作为伊春市南部门户,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原始林区腹地。经专业勘测,周边野生蓝莓自然储量超过万吨,且因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果实花青素含量较平原地区高出30%以上。产业园已建成冷链物流中心,可保障原料采摘后2小时内进入预处理环节。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温冻干技术,在零下35℃环境中使蓝莓水分直接升华,能保留92%以上的营养成分。相比传统热风干燥工艺,冻干技术使花青素损耗率从40%降至8%,锌、钾等微量元素保存率提升至95%。生产线配备AI色选系统,可自动剔除瑕疵果,产品合格率达99.6%。 三、市场需求支撑发展前景 2023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果干类产品年增长率维持在15%以上。蓝莓果干因具有护眼、抗衰老等功能特性,在华东地区高端商超渠道售价达每公斤260元。项目建成后产品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往日本、新加坡等RCEP成员国。 四、政策红利加速项目落地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三免两减半"税收优惠,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厂房建设补贴。园区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光伏发电设施,可满足项目30%的清洁能源需求。目前标准化厂房已完成地质勘测,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五、产业链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12个蓝莓合作社建立订单农业关系,预计带动500户林农年均增收3万元。果渣等副产品将供给本地生物科技企业提取花青素粉末,实现资源全利用。园区计划配套建设蓝莓文化体验馆,形成"种植-加工-观光"三产融合示范体系。
2025-08-30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红树莓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以红树莓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为核心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依托小兴安岭生态资源与园区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健康食品,推动特色农业转型升级。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双丰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作为伊春市南向门户,拥有两条铁路专用线和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当地气候冷凉、土壤肥沃,符合红树莓生长所需昼夜温差大的特性,周边50公里内可获取优质种植资源。 二、黄金水果的多元价值 红树莓所含植物SOD、鞣化酸、水杨酸等成分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研究证实,其抗氧化与抗癌活性指标优于蓝莓等浆果。欧洲多国已将其纳入功能性食品原料目录,全球市场规模2021年突破50亿美元。 三、全链条产业规划 项目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GMP标准生产车间,配置鲜果速冻、浓缩汁提取、冻干粉制备三条生产线,配套3000吨级气调冷库。达产后可实现鲜果年加工量1500吨,衍生饮料、果酱、保健品等系列商品。 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黑龙江省将浆果产业列为乡村振兴重点工程,铁力市对深加工项目给予土地出让金减免。国内功能性饮料市场2022年增长率达18%,红树莓制品在华东地区商超渠道溢价率超过30%。 五、可持续发展模式 项目采用"基地+合作社+工厂"运作机制,已与周边6个乡镇签订种植协议,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果实品质。加工环节引入丹麦低温萃取技术,残渣可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全程零废弃。 六、投资前景分析 参照波兰同类项目数据,深加工环节可使原料增值5-8倍。产业园提供现有厂房改造支持,投资者可选择设备入股或技术合作等灵活方式,预估投资回收期4.2年。 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东北地区红树莓工业化加工空白,促进林区经济多元化发展。目前园区已完成地质勘测与环评预审,相关配套工程进入招标阶段。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米糠蛋白精深加工新高地
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铁力经济开发区双丰产业园米糠分离蛋白加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水稻资源,规划建设现代化植物蛋白生产基地。该项目将推动农业副产物高值化利用,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铁力市双丰镇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松花江支流呼兰河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2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区。2023年当地稻谷产量突破12万吨,产生米糠副产品约1.8万吨,为蛋白加工提供稳定原料保障。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3000吨。 二、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米糠分离蛋白采用酶解提纯工艺,蛋白质含量可达85%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8种氨基酸。相较于大豆蛋白,其低过敏性特点更适用于婴幼儿辅食配方。目前国内该产品年需求量约6万吨,但自主产能不足3万吨,主要依赖进口。项目引进德国膜分离设备,通过三级分子筛技术可将蛋白提取率提升至16%,较传统工艺提高4个百分点。 三、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在健康消费趋势下,植物蛋白市场规模保持15%的年增长率。米糠蛋白已通过欧盟 Novel Food认证,可应用于三大领域:一是替代乳清蛋白用于健身营养品,二是作为乳化剂添加至植物肉制品,三是制成微胶囊粉末用于功能性饮料。2022年全球米糠蛋白市场规模达3.7亿美元,亚太地区占比超六成。 四、产业链协同发展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水稻种植-米糠初加工-蛋白提取-食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每吨米糠价值可从800元提升至1.2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配套建设的研发中心将开展米糠多糖、膳食纤维等副产品开发,实现原料全组分利用。 五、政策支持保障实施 该项目列入《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享受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用地优惠。开发区提供"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给予10%的设备购置补贴。 目前园区已吸引多家食品配料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米糠蛋白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铁力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为东北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新示范。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水飞蓟素精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近期启动水飞蓟素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中药材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现代化植物提取物生产基地。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培育的生物医药项目,其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北药产业链条,推动农业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呼兰河与安邦河流域冲积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达4.8%,气候条件适宜药用植物生长。区域内水飞蓟种植历史超过十五年,周边市县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原料供应半径控制在50公里范围内。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3000吨,可满足提取类项目的环保要求。 二、核心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水飞蓟素提取采用超临界CO₂萃取工艺,纯度可达80%以上,较传统溶剂法提升20个百分点。该物质经中国药典收录的检测标准验证,其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E的10倍,能有效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国际肝病研究期刊显示,全球肝保护类药物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90亿美元,其中植物源性成分占比逐年提升。 三、产业链延伸空间充足 项目规划同步产出水飞蓟油、水飞蓟粕等衍生品。水飞蓟油富含亚油酸和维生素E,可作为功能性食用油原料;水飞蓟粕经微生物发酵后可转化为饲料蛋白。生产线设计采用模块化布局,预留了软胶囊制剂和口服液制剂生产线的扩展接口,为后续开发终端保健品奠定基础。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消耗水飞蓟籽1.2万吨,可直接带动500户种植户年均增收3万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将用于生物质发电,萃取溶剂回收率达98%。铁力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同类项目在东北地区的投资回报周期通常为4至5年。 五、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黑龙江省将北药精深加工列入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给予12%的补贴。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七通一平"标准用地,对科技型企业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产业园已与3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可为项目提供持续的技术升级支持。 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从种植到提取的全链条覆盖,标志着铁力市在生物医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园区已完成地质勘测和环评预审,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有序推进。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松花蛋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近期启动松花蛋生产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依托小兴安岭地区优质鸭蛋资源与区位交通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及配套仓储设施,致力于开发兼具传统工艺与创新技术的特色蛋制品。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基础 双丰产业园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安邦河上游,属铁力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周边50公里半径内覆盖五县市禽类养殖基地,绥佳铁路与哈伊高速构成四小时冷链物流圈。产业园内已建成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可为松花蛋原料提供重金属、抗生素等安全指标筛查服务。 二、传统工艺融合现代标准 项目采用无铅加工工艺,通过精准控制碱液浓度与温度,使成品松花蛋的铅含量低于0.1mg/kg的国家标准。生产流程涵盖光检分级、超声波清洗、恒温腌制等12道工序,其中腌制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200余项数据参数。历史记载显示,松花蛋制作技艺在明代《养余月令》中已有系统记载,现代工艺在保留松花纹结晶特征的同时,将生产周期从传统45天缩短至28天。 三、市场前景与产业联动 国内松花蛋市场规模连续五年保持6%的年增长率,即食型、低钠型产品需求显著上升。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200户养殖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每万枚鸭蛋加工增值达1.2万元。产业园配套建设了电商孵化基地,已与长三角地区3家连锁超市达成预制凉菜供应协议。 四、政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 铁力市将该项目纳入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库,享受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及税收"三免三减半"政策。生产废水经三级处理后可用于园区绿化灌溉,蛋壳废料将加工为钙质饲料添加剂。目前项目已完成环评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预计首期生产线投产后的年产能可满足东北地区20%的中高端市场需求。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天然松针精深加工产业链
一、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 铁力市依托双丰镇82%的森林覆盖率及丰富松针资源,在省级经济开发区双丰产业园规划新建天然松针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拟通过合资或独资方式,建设8000平方米生产厂房及4条生产线,开发针叶维生素原、叶绿素铜钠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年产值达7000万元,为林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 二、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 双丰镇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作为伊春市南大门,周边松针年采集量超万吨。经检测,当地红松松针挥发油含量达0.5%-1.2%,维生素C含量为柑橘类水果的3-5倍。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仓储设施,毗邻鹤哈高速,2小时交通圈覆盖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原料集散与产品运输优势显著。 三、全产业链开发路径 项目采用阶梯式加工工艺:初加工环节通过低温萃取技术提取松针挥发油,精加工阶段采用分子蒸馏法制备98%纯度叶绿素铜钠。规划产品线涵盖保健食品、化妆品添加剂、植物药剂三大类,其中膏状维生素原可应用于抗衰老护肤品,叶绿素衍生物符合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 四、科技支撑与市场前景 中国林科院最新研究证实,松针活性物质对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有效率超72%。目前全球植物提取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9.8%,国内大健康产业对天然成分需求年增幅达15%。项目建成后,可填补东北地区松针精深加工领域空白,产品潜在应用覆盖医药、功能食品等万亿级市场。 五、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铁力市出台专项政策,对林下资源利用项目给予土地出让金减免优惠。产业园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中心,松针残渣将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生态林建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率100%。监管部门已建立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六、产业协同效应分析 该项目将联动周边5个林业局开展标准化松针采收,预计创造30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下游可对接省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多家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基地。历史数据显示,类似林产品加工项目带动区域GDP增长可达1.2个百分点。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有机婴幼儿米粉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正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有机婴幼儿米粉生产项目落地。该项目依托当地优质水稻资源,计划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婴幼儿辅食产品,为母婴市场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选择。 一、项目区位优势显著 铁力市双丰镇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5.8%,灌溉水源来自小兴安岭天然水系。该区域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水稻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耕作技术,为婴幼儿米粉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 二、产品定位高端市场 项目主打有机婴幼儿米粉系列产品,严格遵循婴幼儿辅助食品国家标准(GB 10769)。产品采用低温酶解工艺保留谷物营养,添加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群,并强化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经第三方检测显示,产品蛋白质消化率达92%以上,重金属含量低于欧盟婴幼儿食品标准限值。 三、产业链配套完善 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配备食品级中央仓储系统。新建项目将引进德国全自动米粉生产线,采用磁选去石、多级磨粉等先进工艺。配套建设微生物实验室和30万级洁净车间,确保产品微生物指标符合医疗级标准。 四、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已突破400亿元,有机品类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项目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重点布局母婴连锁门店和跨境电商平台。实验室加速试验数据显示,产品在常温下保质期可达18个月。 五、政策支持有力 铁力经济开发区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给予每吨200元的奖励。园区建有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可为企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检测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有机水稻种植到高端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已完成七通一平,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秸秆煤项目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双丰产业园,一项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项目正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重点。该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农林废弃物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将秸秆转化为高效清洁燃料,不仅解决了传统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一、项目背景与资源优势 铁力市双丰镇及周边区域年均可收集秸秆超过40万吨,加之周边四个国有林业局的20万吨林业剩余物,形成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这种资源禀赋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提供了先天优势。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约12亿吨,其中约30%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二、技术原理与产品特性 秸秆煤通过物理压缩和化学改性技术,模拟自然成煤过程,将秸秆、锯末等原料在数小时内转化为高密度固体燃料。其热值介于3200-4500大卡之间,灰分含量低于传统煤炭的50%,燃烧效率提升20%以上。相关检测报告表明,该燃料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普通燃煤的十分之一,符合环保部门对清洁能源的技术标准。 三、市场前景与产业价值 生物质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欧洲生物质能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生物质成型燃料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美元。该项目的5000吨年产能,可满足约1.5万户家庭冬季取暖需求,或替代8000吨标准煤。其产品应用场景覆盖工业锅炉、区域供暖及生物质发电等多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四、建设规划与经济效益 项目规划在双丰产业园建设24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1000平方米智能仓储中心,配置三条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80个。园区提供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投资运营成本,增强了项目竞争力。 五、环保效益与社会意义 该项目每年可消纳6万吨农林废弃物,减少因露天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9万吨。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既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铁力市通过此类绿色项目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示范案例。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当地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推动区域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2025-08-28
-
铁力工业园区平贝母保健食品深加工项目启动
铁力市依托本地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近期启动平贝母功能性保健食品深加工项目,旨在通过产业化开发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该项目已被列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构建从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为当地特色农业增值提供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产业基础 铁力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平贝母产区,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平贝母生长,2005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09年被确立为省级生产基地。目前区域内种植规模达2.3万亩,年产优质平贝母2700吨,周边伊春地区总产量更达4600吨,为深加工项目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 二、核心技术与产品规划 项目采用现代生物提取和制剂工艺,重点开发三类功能性产品:传统贝母饮片、便携式贝母冲剂以及创新研发的贝母保健茶饮。生产工艺严格遵循药典标准,在保留平贝母止咳化痰等传统功效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配伍提升产品适口性和吸收率。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系列产品600吨,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项目选址铁力省级工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等七通一平工程,具备企业入驻条件。生产车间将按照GMP标准建设,配置自动化分拣、低温干燥和智能包装生产线,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300万元,创造税收约900万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可直接带动300户种植户增收,同时促进物流、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分析显示,项目投资回收期约6年,市场前景看好。 五、政策支持与发展前景 铁力市已将平贝母产业纳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对深加工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随着健康消费意识提升,药食同源类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该项目对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铁力市特色品牌影响力具有战略意义。目前项目采取独资合作模式,相关事宜可向当地主管部门咨询。
2025-08-28
-
铁力双丰产业园打造东北花卉苗木产业新高地
黑龙江省铁力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双丰产业园启动花卉苗木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升级。该项目将建设1500亩现代化培育基地,重点发展绿化苗木与花卉盆景产业,填补东北地区中高端苗木市场空白,为区域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铁力市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年平均有效积温达2249摄氏度,年光照时数2420小时,黑土层厚度超过5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5%以上,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双丰产业园内现存野生植物487种,其中可用于园林绿化的乔木、灌木达120余种,为苗木品种选育提供天然基因库。2022年林业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当地苗木成活率较周边区域平均高出23个百分点。 二、市场需求驱动产业规模扩张 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连续五年保持2%以上的年增长率,2023年东北地区园林工程苗木缺口达800万株。铁力项目规划建设1000亩绿化大苗培育区,重点培育红松、云杉等抗寒树种;500亩花卉区将引进荷兰菊、北美海棠等60余个适生品种,建成后年产能可满足黑龙江省20%的市政绿化需求。 三、科技赋能现代种植体系 基地采用"组培快繁+智能温室"技术路线,配备自动化灌溉系统和物联网监测设备。2021年与东北林业大学共建的实验室已成功驯化10种珍稀乡土植物,其中山槐嫁接技术使育苗周期缩短40%。通过建立二维码溯源系统,实现苗木从培育到移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产业链延伸提升综合效益 项目规划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花卉交易市场,形成"育苗-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配套的休闲观光区将开发苗木认养、园艺培训等业态,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环保部门测算显示,项目全面运营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 五、政策支持保障可持续发展 铁力经济开发区提供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企业给予30%设备补贴。林业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新品种研发,对通过省级良种认定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目前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2栋,配套道路管网全部完成硬化。 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转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个,拉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5亿元。未来三年内,铁力市计划将双丰产业园打造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寒地苗木集散中心。
2025-08-2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